介入导管表面高效润滑、抗粘附磺基甜菜碱聚合物刷涂层构建及其摩擦学特性
编号:748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3-03-22 21:01:17 浏览:216次 特邀报告

报告开始:暂无开始时间(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暂无持续时间

所在会场:[暂无会议] [暂无会议段]

暂无文件

摘要
介入治疗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在介入手术中,介入导管是必不可少的医疗器械。然而,介入导管沿血管进入人体可长达1米以上,且部分血管曲折狭窄,导致介入导管外壁与血管内壁易发生摩擦,引发内皮损伤;同时由于导管内腔直径小、长径比大,介入器械在导管内移动时易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严重危害了介入手术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介入导管与血液接触时会引起凝血响应,易造成一系列凝血相关的并发症。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设计了一种用于介入导管表面高效润滑、抗粘附的磺基甜菜碱聚合物刷涂层。利用多巴胺和海藻酸钠作为聚合物刷和导管基底之间的中间层,提高甲基丙烯酰乙基磺基甜菜碱(SBMA)聚合物刷的接枝密度和稳定性。其中多巴胺作为类似于贻贝蛋白的粘合剂,富含羟基的海藻酸钠被用来增加SBMA的接枝位点。本文成功在热塑性聚氨酯(TPU)导管表面制备出稳定、高效的SBMA聚合物刷涂层,且涂层修饰后TPU表面的润湿性极大改善(水接触角<30°),在模拟生理压力下实现了持久有效的润滑效果(μ<0.0078)。此外,SBMA聚合物刷涂层改性的TPU导管能有效防止血小板和蛋白质的粘附,在植入兔子的颈动脉4小时后,其表面仍保持光滑,与未修饰的导管相比,能显著抑制血栓的形成。全原子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只有高接枝密度的SBMA聚合物刷才能对关键凝血因子(FXII)产生强烈的排斥作用,这解释了通过海藻酸钠提高接枝位点增加SBMA聚合物刷接枝密度的策略能够显著提升导管抗凝血性能。以上结果表明,磺基甜菜碱聚合物刷涂层能够显著降低介入导管与介入器械之间的摩擦系数,提高介入导管的抗凝血特性。今后,将在本文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深入探究介入医疗器械摩擦学特性与抗凝血特性之间的科学关系,为国产介入医疗器械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基础。
关键词
暂无
报告人
满佳
山东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04月24日

    2023

    04月27日

    2023

  • 03月20日 2023

    初稿截稿日期

  • 04月27日 2023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