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室内PM2.5逐时、日均、年均浓度限值关系研究
编号:67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1-30 09:15:28 浏览:559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2月04日 15:3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4] 分会场4 [S4-1] 室内燃烧源排放-污染暴露-健康风险1;室内燃烧源排放-污染暴露-健康风险2

暂无文件

摘要
背景:我国大气PM2.5污染仍然严峻,2019年大气PM2.5污染造成我国大陆140万人早死。大气PM2.5会通过渗风、通风进入室内,且人有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因此需空气净化来降低室内PM2.5浓度。为提升室内空气质量,响应“健康中国”战略,我国出台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等标准,对室内PM2.5浓度限值进行了规定。但现有室内浓度标准以日均、年均浓度限值为主,难以直接指导室内PM2.5浓度控制,且日均、年均浓度限值未必匹配。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浓度限值关联性仍不清晰。

目的:(1)建立逐时浓度、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限值间的关联性;(2)由日均、年均浓度限值反推逐时浓度限值,为实际工程控制提供指导。

方法:从PM2.5逐时浓度控制出发,建立室内PM2.5渗透、净化模型:当室内PM2.5浓度超过逐时浓度限值时,使PM2.5浓度降低至逐时浓度限值;否则,不开启空气净化设备。全年逐时浓度计算完毕后,统计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本研究以采用空气净化器的北京典型住宅为例进行说明,住宅面积(88m2)和人数(3人)参考北京统计年鉴中的统计均值,并采用北京2016年至2020年的室外大气数据作为输入参数。

结果:在大气PM2.5污染最严重的2016年(年均浓度71.3 μg/m3,约40%天数大气PM2.5浓度≤35 μg/m3),当室内PM2.5­逐时浓度阈值分别取15,25,35,50和75 μg/m3时,室内PM2.5日均浓度最大值分别为15.0,25.0,35.0,50.0和75.0μg/m3,均与逐时浓度阈值相同;不保证18天的日均浓度值分别为15.0,25.0,35.0,50.0和74.0 μg/m3,除75 μg/m3工况外,均与逐时浓度阈值相同;年均浓度分别为14.0,20.8,26.4,33.0和40.6 μg/m3
在大气PM2.5污染最轻的2020年(年均浓度38.2 μg/m3,约60%天数大气PM2.5浓度≤35 μg/m3),当室内PM2.5­逐时浓度阈值分别取15,25,35,50和75 μg/m3时,室内PM2.5日均浓度最大值分别为15.0,25.0,35.0,50.0和75.0μg/m3,均与逐时浓度阈值相同;不保证18天的日均浓度值分别为15.0,25.0,34.8,48.5和64.8 μg/m3;年均浓度分别为13.3,18.6,22.2,25.3和28.0 μg/m3

结论:(1)本研究以北京住宅为例,得出了不同逐时浓度限值下的日均浓度和年均浓度,发现:(a)逐时浓度限值与日均浓度限值应基本一致;(b)在15μg/m3逐时浓度限值下,年均浓度与逐时浓度限值相当;(c)随着逐时浓度限值的增大,年均浓度限值应增大,但增大幅度变缓;(d)2016年至2020年,随大气PM2.5污染变轻(低于浓度限值的时间变短),相同逐时浓度限值下的年均浓度降低,意味着在逐时/日均浓度限值不变的情况下,年均浓度限值可收紧。
(2)为满足日均浓度要求,可取日均浓度限值作为逐时浓度限值用于实际工程控制;对常见的25和35 μg/m3年均浓度限值,可分别取35和50 μg/m3作为逐时浓度限值。
 
关键词
室内空气质量,PM2.5,浓度限值,健康建筑
报告人
孙之炜
清华大学;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稿件作者
孙之炜 清华大学;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王清勤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孟冲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张寅平 清华大学;室内空气质量评价与控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2月03日

    2021

    12月05日

    2021

  • 09月15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2月05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