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污染物分布特征的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研究——以合肥市为例
编号:153 访问权限:仅限参会人 更新:2021-10-17 19:29:27 浏览:392次 口头报告

报告开始:2021年12月04日 15:10(Asia/Shanghai)

报告时间:10min

所在会场:[S5] 分会场5 [S5-1] 城市环境

暂无文件

摘要
 自2020年初以来,COVID-19疫情引起全球关注,本研究根据2020年COVID-19疫情期间合肥市10个国控点的PM2.5观测数据和COVID-19确诊病例的空间分布,结合城市街区空间形态的量化指标,探讨了街区形态同污染物分布的相关性,并运用ArcGIS对其进行反距离权重插值和核密度分析。结果表明:①合肥市主城区冬季PM2.5浓度“东北高,西南低”,越靠近交通枢纽PM2.5浓度越高。②瑶海区的长淮、车站街道是疫情分布核密度最高的区域,同时也是合肥市PM2.5浓度分布较高的区域。③建筑密度、道路密度和水体密度是影响城市街区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当城市街区建筑密度在12%~22%之间,道路密度在2.5%以下,水体密度在13%以上时,对PM2.5的消减效果较为显著。④对建筑密度15%以上的城市街区,建筑密度越高,污染物分布较严重;当绿地覆盖率在35%以上时,污染物分布较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①优化城市街区空间形态有利于空气质量改善。②增加城市水体密度能显著降低PM2.5污染。③合理的建筑密度有利于提高公共卫生安全程度。
关键词
城市街区;空间形态;PM2.5;建筑密度;水体密度
报告人
程歆玥
安徽建筑大学

稿件作者
程歆玥 安徽建筑大学
王薇 安徽建筑大学
发表评论
验证码 看不清楚,更换一张
全部评论
重要日期
  • 会议日期

    12月03日

    2021

    12月05日

    2021

  • 09月15日 2021

    初稿截稿日期

  • 12月05日 2021

    注册截止日期

主办单位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室内环境与健康分会
承办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
联系方式
历届会议
移动端
在手机上打开
小程序
打开微信小程序
客服
扫码或点此咨询